【區議員宣誓】鐵欄上的藝術革命 元朗陳敬倫︰唔怕DQ,讓創意遍地開花!
- Jade
- Mar 16, 2021
- 5 min read
Updated: Dec 16, 2022
(原載於《丘品新聞》)
2019年發生7.21事件,白衣人在西鐵站無差別襲擊市民,出現39分鐘無警時份,報警不通,警署落閘,警員疑與白衣人搭膊,令大西北社區飽受社會污名,有人諷曰︰元朗已獨立成國。
陳敬倫(K Sir)是元朗區議員,亦是視覺藝術家。他在元朗長大,見證鄉郊風光處處,7.21事件後被諷為「元朗國」,《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紅線漫山遍野︰「好似二戰時期拆地雷。」稍越雷池半步,便會粉身碎骨,「就像你想開墾一片農田,要繼續擴展安全範圍去種植時,也要找人勇敢地去拆除地雷,對我而言,創作或嘗試某些事情時,須試一試底線,但代價好得人驚。」
街頭文宣不復再,他利用區議員的核准橫額位,釘上「真相」、「自由」、「良知」、「公義」等裝置藝術,在鐵欄上掀起一場無聲的藝術革命。區議員宣誓落實在即,他笑言若被DQ(褫奪議席),那麼,就讓創意遍地開花。
唔怕你拆,最怕你唔拆

陳敬倫身為朱凱廸新西團隊一員,以環保為共同綱領,起初利用紙皮等廢置物料製作橫額,減低環境污染,不過紙皮一撕即破,很快便在社區消失。於是他費煞思量,直至某個下午陽光照射鐵欄上的橫額,欄杆倒影投映在人臉上,尊貴議員彷似活在牢中。他靈光一閃,腦海浮現橫置的「自由」兩字,他爽快畫下,不消數天,「被推倒的自由」在欄杆上橫空出世,在社會上引起迴響。

他再以相同概念製作出系列作「差一點的真相」,不久,「自由」和「真相」就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陳敬倫說拆欄者絕非等閒之輩︰「需要好大工程,要用鉗將鐵枝逐條鉗走,幾難搞,甚至要擒出去鐵欄外,所以他們有些少斤兩。」因疑犯趁夜間下手,他就學小販「朝桁晚拆」,買鋁條回來將作品鎖在鐵欄上,日間展示,晚上移除。

訪問當晚,K Sir正趕製新作,他表示,作品被拆毀早已是意料中事,更笑言被拆,其藝術作品方得以被完全,「最正是背後的行為藝術,就是因為它是琴鍵設計,若被人拆掉,就真的『無得彈』,所以拆唔拆我都贏了,有一種政治的幽默藝術,最怕你唔拆。」
政治議題無法直接言詮,藝術正好容許意念在抽象間傳遞,要心領神會還要動些少腦筋,少一些文化也難看懂,對家看不明白,也就不會拆。藍色「5T」作品一直原好無缺,只因出自港產片《東京特攻》中一句「Till They Tell The Truth」,語意隱晦,K Sir說︰「要明嘅就會明。」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大多緣自生活,K Sir向記者展示一疊小學生練習簿,方格子上筆跡密密麻麻,洋洋灑灑,原來已累積上百個構思和草圖。他最希望來日能將議辦改建成為藝術空間,展示他製作的平面書法和裝置藝術,讓街坊、遊客前來遊覽,成為社區新景點。
區佬的期望與落空
除了醉心藝術,在元朗長大的陳敬倫,從小熱愛園林樹藝,小時在祖父的白鴿場遊玩,現在家中天台種菜,走過樹,也不禁摸摸看。他帶著大鄉里出城的記者,沿著元朗明渠一直走,介紹這條馳名「臭渠」未來的改善工程。三月杜鵑紅,不少街坊乘涼打卡,卻不知明渠兩岸的簕杜鵑,正是身旁擦肩而過的區議員爭取修剪所得。

2018年,K Sir在區內樹上綁上晴天娃娃,反對興建17億行人天橋的「小白象工程」,後來結識朱凱廸,組成團隊勝出19年區議會選舉,他更當上「天橋和渠務美化工程小組」主席,至今已跟進選區內近300項美化工程,他形容是一項奇蹟。過程令他驚奇,原來在不少民生議題上,官員也有得傾,視乎該部門有否魄力完成,抑或只顧硬銷政府上層派遣的政治任務。
上任一年多的成績表上,有所成,亦有無成。他表示,民政署多次以僭越區議會職能為由,以行政手段阻撓開會,如明日大嶼、7.21事件、疫苗議題,只要涉及大政治,區議會統統不能講,若主席執意繼續,他們便會離場抗議。
為菟集證據、調查真相,陳敬倫等33名元朗民主派區議員曾組成「7.21元朗西鐵站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市民事件工作小組」,被民政署拒絕承認、拒絕提供秘書服務、拒絕提供會議場地,區議員只能另覓場地開會。元朗區議會官方網頁上,小組名稱一直人間蒸發,「選民想我們達成的事情,我們會盡力應付,但不能期望能透過區議會帶來甚麼改變,只能蒐集證據、資料去追究,將閉路電視片段、受傷市民證詞保存,做得幾多就做。 」
排除萬欄,就有奇蹟出現

政府2月底宣布,將《國安法》對公職人員宣誓的規定涵蓋區議員,修例草案將於3月17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及二讀。沒有反對派的議會,落實宣誓可謂如箭在弦,民主陣營一片風聲鶴唳,若政權藉宣誓DQ大批民主派,恐喪失17個區議會的主導權。陳敬倫捋一捋下巴的鬚,歎道︰若政權的野心這麼大,他們也無法控制。
他認為如果最終有人能留任,民政署應設立審批機制給區議員,諮詢其宣傳品能否出街,因以往不少區議員也「中伏」,譬如印刷年報或月曆後,民政署卻拒絕撥款,導致他們未能報銷相關開支,宣傳品亦不得派發,賠了夫人又折兵。

倘若被DQ?「大不了就借政府8萬元(失業貸款)!」他咯咯笑道︰「咁仲好,創作空間會更加大,可以走勻全香港去玩。」他笑言搞藝術打遊擊,大不了便被拆除。法國塗鴉藝術家Invader曾來港多處快閃,被地政署急急鏟走︰「堂堂法國藝術家來港從事街頭藝術,最多不又是被清拆?」曾灶財生前被視為瘋子,死後其作品被政府以膠板封存︰「九龍皇帝不又是亂畫?現在不又變成御筆國寶?」
在這年代,政府宣傳品的色盤容不下黃與黑,社運紀錄片被列為三級並受壓取消放映,禁區、禁語愈來愈多。陳敬倫說,藝術作品的價值,須留待後人肯定和判斷,「我的任務只是不斷創作和嘗試,享受這個過程,其他事情,我不想了,想太多,反而會影響創作。」
陳敬倫修讀設計出身,厭倦香港設計行業文化,毅然赴美修讀藝術十年,主修的是雕塑,因為在云云媒界之中,雕塑形神之間,似有一種永恆。雖然遇拆就上鎖加固、朝桁晚拆,或像新作「良知.公義」般黏貼在鐵枝上,如水般不拘一格,自由自在,K Sir始終相信,信念是刀槍不入。它不會死去,只會在逆境中不斷進化,「我希望在這麼窄的空間繼續發揮。窄角度都可以入波,盡力做到最後,就對得住選民。」

撰文/Jade Chung
攝影/Ka Fai Chan , Jade Chung
剪接/Jason Sun, Jade Chung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