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舊區變天】藝術活化社區?趕絕無家者?深水埗「數碼龐克號」爭議從何說起?

  • Writer: Jade
    Jade
  • Oct 28, 2020
  • 6 min read

Updated: Dec 16, 2022



最近,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一連九日舉辦「數碼龐克號」設計展,荒置兩年多的通州街臨時街市排起長長人龍,「打卡」聲不絕。展覽用地前身曾有無家者聚居,警方曾在此大規模掃蕩,網上輿論批評參展的藝術家漠視場地背景,如同為政府「清洗太平地」,《丘品新聞》記者追源溯流,展覽引來對公共空間、文創藝術,以至活化深水埗社區的一連串延伸討論,豈止「趕走露宿者」那麼簡單?


深水埗是「Heart of Cyberpunk」?


展覽主題為「Heart of Cyberpunk」,由政府旅遊事務署資助,是香港設計中心策劃的「設計香港地」項目之一,聯同區內特色店舖,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及導賞團等,將整個深水埗區塑造成「超感官的迷你科幻城市」。


Cyberpunk是一種科幻題材(sub-genre)及視覺美學,多數講述在未來的高科技文明,邊緣群體例如人造人等對崩壞體制的反抗,具有反烏托邦(dystopian)色彩。與草根、基層、貧窮掛勾的深水埗,又夠不夠cyberpunk呢?參觀者亦有不同意見。


室內設計學生Dull Dull認為香港是一個典型cyberpunk的城市,貧富懸殊嚴重,可能在一座破舊屋宇旁邊,便有一座豪宅,所以很符合主題。媒體系學生貳捌表示千禧後的世代較多過來深水埗消費,因為讀設計的青少年多了,時裝設計系學生Michael表示在取料方面「香港就只有深水埗,沒有其他地方可去。」


深水埗南亞街坊Hussan和Usman亦到場觀賞,他們認為Sci-fi題材新穎吸引,視覺效果亦出色,但不認為深水埗是「Heart of Cyberpunk」,因為深水埗充斥舊樓、寺廟,亦有很多長者居住,人們認為深水埗是一個舊區,除了高登黃金電腦城,不太有「高科技」感覺,或許展覽更適合數碼港。


主辦方香港設計中心項目總監林美華解釋,香港是《攻殼機動隊》等經典cyberpunk作品的靈感泉源,電影甚至在深水埗取景。她指出香港成衣業享負盛名,深水埗自上世紀已是布藝批發、鈕扣配飾的集散地,吸引本地及國際設計師到取料及尋覓靈感,因此是孕育很多精彩的時裝設計的搖籃地。


林美華續指展覽作品的材料大部分取深水埗區,亦與區內10間小店合作,希望緊扣地區色彩。她舉例其中一位參展設計師Felix Tai在深水埗長大並定居至今,服裝作品題為「守護」,以一條條光圈環繞胸膛,講述如何保護其家人、朋友和社區。她表示場館的工作人員盡量聘請深水埗群體,保安亦是深水埗的少數族裔;在展覽前,主辦方知會區議會,亦向地區團體及街坊寄出近萬封邀請函,希望做到真正的「地區營造」。


有人批評展覽對基層、無家者弱勢議題隻字不提,林美華表示展覽與民間組織「街坊帶路」合辦社區導賞團,帶領參與者探討無家者、通州街公園、板間房、天台屋、新舊店舖的變遷、深水埗的發展,「我覺得鼓勵他們直接去看和感受,比起我們在展場中講述這個議題更加直接。」


通州街橋底 失蹤的無家者宿舍


記者亦跟當區區議員李庭豐到場觀賞,他認同主辦方努力將本地元素融入展覽,而展覽背後的公共空間運用爭議,其實並非新鮮事。


通州街臨時街市因位置偏僻,攤位牌照亦屬臨時性質,早年不少排檔遷至北河街或地舖續業後變得冷清,場地後來丟空,政府部門將街市的第一至三座預留作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布藝市場商販搬遷,不過因執行細節而遲遲未落實。在通州街的橋底空間,曾有不少無家者搭建木屋聚居,曾發生數次大火,引起公眾關注。


李解釋,無家者問題複雜,其中除了本地人,亦有不同國籍人士,部分是越南船民,亦有人沒有香港居留權,無法合法工作或申請社會福利﹐往往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從事販毒、藏械等勾當。今年初警方曾大規模掃蕩上址,打爛街友家當,並拘捕部分涉藏毒及逾期居留的街友,事後橋底的公共空間被食環署以木板及鐵絲網重重圍封,釘上「政府用地」封條,直至是次展覽才短暫得以回歸社區。


李庭豐表示年前區內曾在通州街橋底辦農曆新年墟市,同時無家者亦在墟市附近,當時已有不少爭議聲浪,認為是次「數碼龐克號」爭議只是事件翻版。他亦憂慮會否因此場地的歷史,沒有人再敢租用。


事實上,深水埗區議會於2018年通過無家者友善議案,在區內建立無家者宿舍以及提供醫療服務。當時討論的民間規劃方案,將通州街臨時街市分別改建為布市場、社區布藝時裝中心、假日墟市活動中心等;而橋底空間搬作露宿者自助服務中心,停車場設置醫療外展車,服務整個社區。李庭豐慨歎,儘管方案已獲去屆區議會首肯,政府部門至今遲遲沒有回應。


主辦方為政府項目伙伴 具建制色彩


無家者宿舍多年來未聞樓梯響,但深水埗早已地動山搖。大財團及投資者見舊區發展潛力,在區內大刀闊斧落釘,市建局應需求開展重建,最後興建多個豪宅項目,呎價可高達20,000元,連帶推高附近劏房及商舖租金,李庭豐直斥︰「市建局是士紳化的元兇。」市建局在區內有9個重建項目,在「數碼龐克號」展覽旁的通州街/桂林街重建項目,預計在2023年落成,由香港小輪投得住宅部分,商用部分為「設計及時裝基地」,由市建局擁有,投得經營權的正正是展覽的主辦方香港設計中心。


主辦方在網上回應「趕走露宿者」的批評時提及︰「主辦機構為推動本地創意設計的小型機構,我們沒有能力影響及促使讓任何人、團體及政府部門為我們只舉行九天的臨時活動而進行清理露宿者行動,兩者本身根本完全沒有因果關係。」


然而主辦方是否如其所述,是沒有影響力的小型機構?根據官網,香港設計中心為香港特區政府的策略伙伴,在公帑資助下積極推廣設計。中心的董事局主席、著名設計師嚴志明太平紳士,2013至2018年曾任全國政協,於2018年曾歡迎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高大偉來港參觀。此外,自由黨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以及被法庭「DQ」議員資格的前九龍西議員陳凱欣亦是董事局成員,甚具建制色彩。


被問及陳凱欣的角色,香港設計中心項目總監林美華表示「畀advice」(給予意見),鍾國斌作為立法會議員,可以就時裝業界發展給予最好的第一手資訊。她指董事局屬於比較「top-level」(高層)的意見,並非「execution body」(執行機構)項目的細節及方向由項目團隊執行,完全不受董事局影響。


有參展藝術家感到內疚 憂政府重建加劇士紳化


「數碼龐克號」展覽由政府注資,作為官辦活動,藝評人查映嵐撰文批評,認為藝術家可能會成為政府在旁興建豪宅,事前洗太平地的幫兇︰「如果說通州街天橋的無家者被清洗在先,所以之後使用該場地都沒有任何倫理問題,那麼我們又會如何看待美化囍帖街、高鐵站的藝術活動?」她亦呼籲大眾反思︰「你站立在一片土地之上,大大聲對那裡的歷史說『唔關我事』,到底這背後是怎樣的創作倫理,觀眾能接受嗎?」


記者接觸到一名不願具名,有份參與展覽的藝術工作者,她表示文藝界自疫情以來生計大受打擊,是次展覽是難得的工作機會及發揮空間。她提到展覽與「街招」合作,組織一直搶救被拆卸的霓虹燈及鐵皮招牌,今次能以官方途徑展示給予大眾,亦是難得機會。


她表示事前並不清楚展覽方的背景,以為是馬會一類大型藝術策展機構,為此感到內疚。她曾研究深水埗區內天台屋等基層議題,認為清理天橋底無家者、在旁建豪宅、發展新藝術社區,種種關連令人聯想到展覽是為政府「活化」深水埗背書。「政府打算由上而下地發展深水埗時尚創意基地之先,深水埗本身就由下而上,不經規劃,民間自發地聚集而成為創意基地。」


她憂慮政府收地重建會加劇士紳化,隨之而來變成中產社區,令文藝小店失去生存空間。她舉例如「棚仔」布販因政府收地須要搬遷,舊顧客可能不再光顧,反而斬斷社區連結。


就是次展覽會否為「活化」深水埗試水溫或開綠燈,李庭豐認同兩者之間或有關連,他表示「設計及時裝基地」初衷是培育本港時裝設計人才,整個重建項目會否淪為另一個失敗的豪宅項目,或在地區層面發生衝突,他表示仍有待觀望。


李庭豐指政府近年銳意將深水埗打造成為設計中心,政府的旅遊事務署推廣地區旅遊,選取深水埗作試點,當時已透過深水埗區議會做諮詢,政府撥款予團體,將深水埗提升成為旅遊景點,直言「深水埗是政府很想示範的項目」。


至於「活化」深水埗是否必然與基層生活格格不入?李庭豐希望大眾思考︰深水埗基層是否值得擁有藝術?他續說︰「深水埗給予人的感覺是基層的社區,彷彿就不需要有文藝項目或活動出現,但我不這樣認為。」他指出香港的文藝教育未能夠令公眾明白,文化不一定是高尚的玩意,不一定是有錢人的專利﹐其實普羅或基層市民,也有權參與文化活動。


參展的藝術工作者認為既然展覽引來迴響,希望公眾認真留意失落的霓虹燈等文化遺產。她亦留意到疫情影響,深水埗不少原材料小店開始結業,寄語大眾假日可以本地遊幫助小店,並非只去staycations。


Comments


©2020 by Jad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