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這個年宵不旺財?三代人疫境傳承新界桃花︰都係本地花最矜貴!
- Jade
- Feb 15, 2021
- 5 min read
Updated: Dec 16, 2022
(原載於《丘品新聞》)
在錦上路的黎屋村,有一個隱世桃花源。86歲老花農陳牛奶(陳伯),種桃花大半生,開枝散葉,孕育出陳家園三代人。瘟疫下的第二個農曆新年,儘管百業蕭條,桃花依然在掙扎中盛放。

香港農業式微 花園風光不再

年輕時陳伯曾經紮鐵,後來入元朗覓地務農維生,那時漫山遍野盡是一片禾,是元朗絲苗的光輝年代,正如祖宗為其取名「牛奶」,想當年農業曾經風光過。他起初種瓜種菜,七十年代為糊口改種桃花,兼種年桔、劍蘭。
陳伯早在港英年代已在荃灣沙咀道球場擺年宵,擺了多少年,怎也數不清,但記得最風光時,陳家園足足有十檔,擺到成行成市,農二代姑姐記得,至少三十年前,那時檔太多,他們不夠人,只得在檔口四處奔波。花市有兩檔,今年受疫情打擊,政府抽籤後僅獲一檔。

陳家桃花的銷量連年下跌,其一在於土地問題。陳伯說,當年商舖和住宅樓底高,比人還高的中花、大花也放得下。今時今日香港寸金尺土,新樓樓底矮,八尺樓底,大花已經放不下,只得種多些細花。
其次在於經濟轉型。陳伯說當年多人做生意,喜買年花,取大展鴻圖的好兆頭,桃花開得靚,整年生意順景,「現在打工仔多過做生意,買桃花幹甚麼?」
或許是催旺桃花運?陳伯孫子Issac也坦言,作為90後,年輕人不流行買年花,就算買,也未必買桃花。
老一輩的文化傳統退潮,香港農業也日漸式微,陳家園一直租借的農田,近年也開始被地主收回。陳伯回憶中的陳家園舉目是花海,近年身體不復當年勇,少種了劍蘭,如今田野間的桃花略顯疏落,他們的花園似乎風光不再。
年宵大作戰 童年遊樂場

爺爺老了,守護陳家園的招牌的重任,便落到第二代和第三代身上。Issac的爸爸和姑姐在工作以外,閒時會落田幹活。Issac在元朗長大,5、6歲時已在田間蹦蹦跳跳,懂事起便學習農務,播種、落葉、駁枝、做些體力活。長大後從事廣告和策展的他,口舌伶俐,閒時幫忙市場銷售。政府年初一度宣布取消年宵,Issac便非常頭痕,他曾計劃於網上銷售年花救亡,聯絡上HKTV Mall網上平台,惟陳家園沒有商業登記,「因為擺年宵如果不是花店,一般而言毋需商業登記。」最後計劃告吹。不過上網有色差,單憑一張照片很難判斷年花的質素,買花,始終見面最好。

年宵是花農一年一度的戰場,也是Issac和妹妹Gigi童年的遊樂場。
小時一家人輪流在檔口桁床而睡,防止小偷光顧,長輩也帶上孩子看檔。年三十晚市民愛殺價,兩兄妹在檔口叫賣,劍蘭幾錢,桃花幾錢,最後衝刺,嗌到聲都沙了,每年也得準備好喉糖。又記得年初一清晨,食環署政策上會收集商販賣剩的年花,轉贈醫院及安老院舍,不少貪小便宜的香港人總愛順手牽羊,兩兄妹便會伺機而動,大喊「有賊呀!」嚇得人們落荒而逃。年宵,辛苦卻無比快樂,二人相視而笑。
同行無敵國 花農行家齊上齊落

年宵除了是花農的散貨場,更是花農之間一年一度的聯誼會。
華利園邱氏夫婦繼承家業,在大帽山腳的梯田種植桃花。陳家和邱家數十年前擺年宵結識,多年來一直投得相連舖位,陳伯看著邱生長大,邱氏兩夫婦看著兩兄妹長大,兩兄妹又看著邱弟弟長大,兩姓三代人從此結下不解緣。
今年邱氏夫婦權衡下在農田直銷,年宵攤位不賣花,只掛招牌和易拉架,怎料兩夫婦在家吃團年飯時,檔口招牌倒下,Issac知道了,匆匆吃完外賣,三爬兩撥幫他們掛好。飯後兩家人終於聚首一堂,或許是遺傳了農家的爽朗健談,打打牙骹,檔口霎時便熱鬧起來,「今時今日看見大家還活生生,已經很感恩!」邱生笑道,「我們的情意結在這裡,生意較為次要,每年見一次面傾下偈,算是了結那一年的心事。」邱生笑說自己已是老骨頭,他家亦不如陳家人多,兩家人互相照應,陳家後輩閒時也會幫忙做兼職,儘管同樣種桃花,可是互相扶持、互惠互利,沒有「同行如敵國」的概念 ︰「就算客人不光顧我,我跟他說,『過隔壁檔買吧』,他便過去買。」
手寫金漆招牌 風雨屹立五十年

年三十晚,荃灣街坊趁最後關頭入場選購心頭好,根據兩家人觀察,疫下市民購買意慾降低,生意不免雪上加霜。Issac慨歎本地年花市場日漸萎縮,市面上近八成來自中國進口,只有約兩成出自本地,譬如一個年宵市場有十檔桃花,可能有兩至三檔是本地花,其餘均是中國製。

花農是聽天由命的行業,Issac解釋,如果年花在室外生長,受天氣影響難控制收成,有花商就會進口中國製「雪藏花」,即花農提早收割後雪藏的保鮮花。不過雪藏花質素參差,有些甚至不會開花,然而因來貨成本低,消費者亦未必識得分辨,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相反,買少見少的本地花,雖然價錢較貴,但花不開,又談何富貴?Issac說,這就是本地花矜貴之處︰「格價之下,有人會選擇價錢,有人會選擇質素,有些人連垃圾也會買。桃花是一乾了便不懂開花的植物,本地花全部方面也比非本地的優勝。既然大家擺花是希望好意頭,不須講枝口、形狀,識開已經贏晒﹐識買的話一定買本地花。」乍聽買花讚花香,其實花農只想港人撐港花,賞花之餘,賞識他們的一份堅持和執著。
以往未到初一清晨也不願走,今年花市12時提早收爐,檔口一幅紅底金字的手寫招牌亦提早拆下。年輕人不知招牌有段故,好奇上面仍寫著「0-982234」的舊電話號碼,陳爸爸說,「0」字是新界的字頭,姑姐說,號碼至少有五十年歷史,這幅家傳之寶是陳伯當年特意到大埔找師傅揮毫,至今仍然光鮮,多得長輩努力︰「我爸爸(陳伯)珍而重之,一回去便清洗,然後將它曬乾,晾乾便把它收起,只是早幾年被有些衰仔粗暴弄破了。」兩兄妹近年肩負起掛招牌的重任,做得一日得一日。Gigi說,「每年擺年宵已成一種傳統,覺得要傳承下去,畢竟本地花真的很少,賞花的人也很少,更覺得要堅守這份傳統和家族生意。」

撰文/Jade Chung
攝影/Chan Wai Long, Jade Chung
剪接/Chan Wai Long, Jade Chung
陳家園
電話︰91665571
地址︰元朗八鄉錦上路黎屋村
華利園
電話︰6240 2498
地址︰荃灣芙蓉山新村122號
Facebook︰華利園 合時桃花
Comments